一.审题:
审题时,抓住核心句子及条件句子,对所给的条件句子
进行拓展。
在命题作文中,有两种低分情况,叫“跑题和偏题”。人家问你前门楼子,你却说髋骨轴子,你一定得不到什么分数的。广义上讲,物理、数学、政治、历史等哪门学科的题目,你理解的不透,都一定是答不好的。那么,怎么避免跑题呢?
第一.要拿出足够时间审题,谋定而后动。
很多考生的答题习惯不好。一到作文,时间紧了。干脆,瞟一眼题目就写吧!
水平高的同学不要自大,时间紧的同学也要尽可能稳住。因为审题犹如高速的入口,你一旦上路,走着走着发现不对,对不起,掉不了头了。那时候更浪费时间。而且往往是无法补救的。水平高的同学,一看就会写,那请你稳住。想想,有几种写法,哪种最高明,能实施降维打击。而这,需要时间。你花上10分钟时间,确定立意,推敲结构,列列材料,攒攒金句。当然,时间长短因人而异,不能盲目照搬。
第二.抓住核心句子、条件句子,找出意思层次。
展开剩余74%时间留好了,用来干什么?先细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,从头至尾,从材料到要求,一个标点都不要放过,第一遍,大致了解;第二遍,找核心意思,找中心思想。复杂的材料,众说纷纭,且彼此矛盾,中心思想较难找,一般的材料,很快你就能找到。只需要厘清句子成分,最核心的句子,最核新语法主干,就是核心意思。审出核心意思,就等于为你文章的逻辑树找到了主干。树不能光有主干,没有叶子、枝条。第三遍,还要看看次级意思。次级意思和主意思之间,是什么逻辑关系。一般来说,次级意思是限制条件。偏正句,偏的部分,就是正的限制条件。
第三.从审出的完整核心含义出发,找出置换方向。
其实,这里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审得准的问题,还要解决审得高的问题。“置换”的心法,核心心法之一。一句核心的话,如果是抽象的,那么,往具体上想想,如果是具体的,往抽象上想想。由表及里,由里及表。如果它是一个比喻,它的本体可以是什么?如果它是一个本体,可以用什么来比喻它?审题后审出来的立意,必须让它拓展成文章,拓展的方向,在审题阶段必须解决。
二.立意:
文章立意要新颖,建立认知模型,才能跳出窠白呢?知一写二,建立框架,跳出常规思路。
拿到一个题目,一定会有一个常规思路,这个就是一。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?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这就是对大多数同学的描述。作文能力一般的同学,往往只能写常规认知。超过了,认知就出不来了。
如:金庸小说《鹿鼎记》中,在少林寺出家的韦小宝受到武士攻击。他因为功夫低,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。而少林寺方丈夸他“定力高强,外逆横来,不见不理”,已达到“时时无心,刻刻不动”的境界;达摩院首座则夸韦小宝“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”。一个从《大宝积经》出发,一个从《金刚经》出发,一个是“无心”框架,一个是“无相”框架,立刻显得这种“不动”高大上起来。我们也要多积累认知框架,才容易登高望远,所向放开。跳出常观思路还有一层意义。要靠认如升级,跳出常规思路,以高度、深度、温度、广度,压倒性地获得作文高分。到高手过招的时候,其实不是跳出常规的问题,而是看谁更能跳出常规的问题。
三.表达:
审题审得准的心法,对于难审之题,审得准,就已经是降维打击了。好多同学连题目中的隐藏条件、规定性都吃不透,你掌握全面、转换得当,不就碾压一头了吗?
当然,还有一些题目,审题难度相对不大,材料给得比较清晰。但准还不行,还得审得高。
需要说明的是,材料含糊度高,审题较难的题目,你做到准确的同时又翻了一个高,那就是更厉害的降维打击了。
讲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是一个喻体,喻体的本体是你要去寻找的。找到了,论点就有了,文章也就立得住了。
找本体之前,先分析材料,找核心意思,找意思的层次。喻体中的层次,可以给你论述本体时的分解动作提供路标和提示。有了本体,文章的灵魂就有了。有了立意,那么底下怎么展开呢?不要忘记这个喻体,喻体里的其他部分,是我们展开的路标和提示。喻体中的层次,可以给你论述本体时的分解动作提供路标和提示。
将审出的意思,进行 “置换”,题目的约定性好比奶粉,置换出去后就变成了奶茶。不会置换,知道题目的用意,却笔尖生涩,写半天还出不了这个圈,那就悲剧了。从思维方法上来说,就是运用“认真分析文本,研究元素构成关系,寻找类比可能”的方法,把它置换成我们熟悉的领域,高于旁人的领域。文章的本质,就是延展。
发布于:北京市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