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些家长,时常会对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产生疑虑,担心其中的“少儿不宜”画面会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不小的冲击。这种担忧是合乎常理的,然而,带着孩子走进影院的家长们,却给出了令人动容的反馈。
有的家长说,孩子眼睛哭得通红,回家后把所有的卡牌扔掉,决心要好好学习,报效祖国。还有家长提到,孩子看后虽然哭了,但并非因为被惊吓,而是被电影传递出的情感所触动。毕竟,这部电影的拍摄非常克制,甚至未曾展现日本侵略者那凶残暴虐的片段。更有家长没有多说什么,直接分享了孩子们的手写观后感。那些稚嫩的笔迹竟写出了如此深刻的反思,许多家长这时才意识到,许多孩子,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强与明理。
例如,佟丽娅也曾带着儿子去影院观看这部影片。虽然儿子在观影过程中哭得泣不成声,佟丽娅并未因心疼而难过,反而是满怀自豪。她知道,这些眼泪流进了儿子的内心深处,这段历史也悄然刻在了孩子的生命中。由此,包括佟丽娅在内的诸多家长反馈,打破了《南京照相馆》是否适合儿童的争议,甚至使得这部电影成为无数家长特别挑选的“暑假作业”。
展开剩余77%那么,作为一部揭露反人类暴行的历史电影,为什么《南京照相馆》能够以如此克制而深情的方式,成为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历史教育片呢?下面,我将从三个角度,向你阐明其适宜性。
首先,暴行并非电影的目的,展现中国人的勇气与希望才是。这一切的功劳,应该归功于导演申奥。许多家长对带孩子看这类题材的电影心存犹疑,根本原因便在于,过去很多以“南京大屠杀”为题材的电影,过于直白地呈现了那场残酷的暴行,试图通过血腥与苦难,来博取观众的眼泪与同情。然而,申奥导演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,他不会将暴力作为影片的噱头,而是要将这段历史中的人性光辉与希望传递给观众。
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,申奥特意规避了许多激烈的暴力场面。他不使用真实的演员表现那些血腥镜头,例如凤华被侵害的过程,只用她发疯的后果代替。对于许多暴行的遗体,申奥也特意使用假人,以避免让演员受到不必要的痛苦。即便有些极端的画面难以避免,他也尽力通过模糊镜头或远景来处理,这种克制的手法让观众不再感受到直白的暴力冲击,反而是沉浸在一种深沉的悲悯之中。最为感人的是,申奥在“杀人比赛”的照片中,特意放置了佛像,以此将观众的视线从暴力的凝视中抽离,促使他们去深思与审判那些侵略者的罪行。
第二点是,比起刻意回避,孩子们需要铭记历史。日本侵占南京后,实施了为期数周的屠杀暴行。但为了维护其国际形象,日军不仅禁止媒体报道南京的真实情况,反而拍摄了许多所谓的“亲善照”以误导世人。这些照片本应是记录孩子们美好时光的工具,却在那个年代成为了侵略者炫耀和宣传的工具。拍摄时,日军会给孩子们糖果、玩具,逗笑他们,但一旦相机关闭,这些孩子的生命便变得毫无价值,随时可能在战火中化为尘土。影片中的一幕,令人感触至深。杨恩又饰演的金婉仪,十岁的小女孩,满怀憧憬地思考着未来时,却突然低沉地说:“我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长大。”那一刻,屏幕上出现了字幕:“如果你们长大了,一定要替我们好好活呀。”这句话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,让每个观众都意识到,今天的和平生活,正是这些孩子未能活见的未来。比起遮掩或回避那段历史,我们更应教导孩子明白,今天的安宁是如何得来,且如何来之不易。
最后,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,更是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。随着时间流逝,许多年轻人甚至不再知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,甚至有些不道德的行为正在试图抹去历史的痕迹。例如,日本曾将“南京大屠杀”篡改为“南京事件”,并编造谎言称其当时的侵略行为是出于“善意”。这种对历史的篡改与忽视,是对死难者的不敬,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。事实上,战后日本曾试图掩盖真相,否认屠杀的事实。在面对军事法庭时,他们甚至嘲笑中国无法提供证据,公然宣称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。如此荒唐的言论令人愤怒,也警醒我们:如果历史不被铭记,它便会被篡改、被遗忘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正是这样一部有意义的作品,它不仅通过影像保存了历史的真相,也通过动人的故事呼唤着每一个中国人保持警觉、传承记忆。这部影片,不是为了激起仇恨,而是希望世人能从中学到:和平的可贵与残酷历史的不可遗忘。
历史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,只有铭记它,才能不让悲剧重演。每一位观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,都是历史的见证者。而这份责任,将由每一代人继续传承下去。
愿我们铭记历史,珍惜今天的美好,且在前行的道路上,勇敢追求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。
发布于:山西省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